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未来的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教师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的案例和孙瑞雪老师对案例的深入点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宾幼儿园时发生的一些和书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时都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某个敏感期。
本学期构建区角,小朋友带了自己的玩具来幼儿园。有的小朋友,老师通知家长多次,但都没有把玩具带来,后来经询问才知道孩子坚决不让带。每次妈妈想偷偷带来,孩子发现后都会大哭大闹一场,妈妈还说孩子很小气,怕东西带来后别的小朋友玩,他从不让别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欢的也不行,真拿他没办法,也许是独生子吧,特自私。”我认同了孩子妈妈的话,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说法。
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毫无关系,而是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此时的父母和老师应满足儿童的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总喜欢拾地上的小东西,把它当成宝贝一样捧在手心,或装进口袋,被我发现后,告诉孩子们不许捡地上的东西,它不卫生,并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着孩子们扔东西时依依不舍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做法太残忍了。如今阅读了《捕捉 ……此处隐藏4151个字……过每个敏感期,对她的.智力水平发展是很有好处滴。以下妈妈摘抄了一些典型的几点,给大家分享一下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1、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
米现在正处于这个敏感期,也就是她刚会走路不久,没人教过她旋转啊,有天大家就发现她特别喜欢转圈圈,奶奶有天说没太注意,她自己转得不停,晕了,结果不小心磕着茶几边了,把奶奶给吓得,警告我们以后要小心,不要让她转圈圈了。米妈那时并不知道旋转的重要性,只是觉得小朋友磕磕碰碰没关系,这次碰了,下次她就会小心了。现在知道了,原来她正处于这个敏感期,不让她转她越是会想转,制止她,等她头晕了,自然就会自己坐到地上歇着,更何况旋转的好处大大滴,大人只能费点劲保护她咯。(妈妈还发现她偶尔会后退走,这个能力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用教她就会的,不过目前出现的还不是很多。)
2、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
米从很小就喜欢抓细小的东西,往往是大人根本注意不到的一根头发丝,一个小线头,或者一个小碎屑,她能盯着它研究半天,最后自己抓起来,越小的东西她越抓,摆在面前的玩具她反而不一定动;自从上桌和我们一起进餐后,就更喜欢抓餐桌上的东西了,特别是米饭,最早还不会用勺子的时候,她就喜欢我们把米饭或者菜放在桌子上,然后她自己抓着往嘴里塞。现在虽然已经会懂得用勺子了,但是这个敏感期好像还没过去,还是喜欢用手抓所有的东西。外婆家炖的饭,一不留神,她的小手就在里头扒拉来扒拉去了。大人这个时候应该支持宝宝的“造反”,因为她是在感受认识这个世界,感受那种粘糊糊的感觉。等有一天,她的敏感期过了,她就不造反了。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3、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
米好像长期处于执拗敏感期啊~~洗澡一定要抓着妈妈化妆品的盖盖,或者是自己沐浴露的盖盖;在很小的时候,大概就七八个月吧,她有阵子非常喜欢扯卫生间的毛巾,要把所有挂着的毛巾全扯下来,妈妈和奶奶非常崩溃,跟着后面捡,爷爷和爸爸则全力支持她,抱着让她一条条的扯,也不知道哪天,她的这项执拗突然就消失了,之后再也没扯过了;喝完奶,她一定要盖上盖子,无论是奶瓶还是现在的喝水杯;喝水杯一定要立在桌子上,不能躺着放,否则她就会把瓶子扶起来放好;有次在外婆家,妈妈把吐葡萄皮的烟灰缸挪到离米进一点的地方,想好方便她扔皮,她扔完后,居然站起来把烟灰缸推回原来放的位置,然后继续坐下吃葡萄,真令我吃惊这应该就是她的秩序感吧。
育儿书《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0其实家中早就有孙瑞雪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也忘了当初是为什么买的了,放在书架上一直没有看。那天在SINA网站上看到一个家长的读后感,其中谈到本书,猛然想起来了家中也“藏”有该书,就拿起来读了读。没有想到,一读起来,就放不下了。利用周末,一口气读完了。感触颇多,记录下来。
儿童也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联想到最近在美国发生的32人命绝枪下的惨案,那个韩国学生的身心在儿童发展阶段一定是遗漏了某些阶段。
看了书,我明白了孩子以前的一些作法。以前对于她的某些作法,我还很不理解,认为她很“执拗”。比如:她坚持吃饭的时候,个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以前连爷爷奶奶坐她的座位都不行,现在好些了);上楼的时候一定是她走在最前头,谁也不能超过她——这是“秩序”期的表现。有一次,爸爸咬了她的冰棍,她就哭了一路——这是“追求完美期”的表现。我曾经看见过家长要求特别小的孩子就与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结果造成孩子大哭,遭了一顿爆揍的现象,看了书才知道,这种作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孩子只有大于6、7岁,才能享受到“分享”的乐趣。之前都是独立的个体的概念,还处于“占有敏感期”。就连孩子小时候爱吃手,把手放在嘴里,其实是到了“口的敏感期”。孩子正通过“口”来接触、感受这个世界呢!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最好的作法就是不要打扰她。孩子们遇到问题,自己有解决的办法,好多概念,包括“秩序、规则、事先征求同意”等都是通过与伙伴的游戏、接触中认识的;孩子与孩子间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孩子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家长所能做的,不是以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创造各种情境,并且不打扰她!——否则,孩子还需要花费其他的时间来再次弥补!甚至错过了某个敏感期!
4—5岁的敏感期有:婚姻、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绘画、识字。
5—6岁的敏感期有:婚姻、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物、收集。(她就爱收集一些废品,反正是我们看不上眼的东西,还说要作手工用)
6岁以上的敏感期有:易些螺旋形状敏感期,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到12岁。如,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理财。
回想当初,我对雯雯一直不会跳绳还很担心,担心她不能顺利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结果,不出三个月,雯雯就会了,而且跳得很好了!我想起了雯雯老师的一句话:“不用着急。到时候,她自然就会了!”比如算术,她也突然开窍了!
最近,她们班里好像出现了“谈婚论嫁”的情况,很多女孩都喜欢“北北”,希望“北北”作她们的“白马王子”。雯雯和我说起这些的时候,我还很担心。虽然也认识到这是小孩的玩闹,但也有点真怕她们当真了。看了书,才明白现在是她们这个年龄的“婚姻敏感期”,他们在试图弄明白: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结婚的关系呢。
我庆幸自己没有打扰孩子的敏感期。但与书中那些细心的,能够记录下来孩子成长历程、点点滴滴小事的家长比起来,我是个“粗心”的家长!
雯雯的语言、音乐、绘画期应该都是很好的度过了,没有收到干扰,甚至还给她创造了条件呢!
我以后也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不“干扰”她的成长。
她的言行一定有她的道理,我要从她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