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通用1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1让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穷尽一生,只是为了证明一道题,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这样的数学研究到底有什么用?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绵延三百年的证明过程,最终给人类留下了什么呢?恰如老百姓所言:有啥用?其实,很多数学问题表面上看来可能是没用,比如费马大定理。但很多这样关起门来做的纯粹数学研究,后来被发现非常有用。
所有人都感到困惑,却不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数学家做这个时,并不是考虑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才去做,而是单纯地觉得这个东西很神奇。那些因费马大定理而诞生的划时代的研究,深远影响了现代数学,而这些数学知识又成为其它学科改变我们世界的核心推动力。而这一切,皆源于一行写在书页上的不辨真假的灵光一现……其实,数学真的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行为和意识之中,或者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于不知不觉。或许,对于普通人而言,当你把所有的公式、图表,把这些具体的知识忘掉之后,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就是数学送给你的礼物。让我们收好它,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2我收看了《被数学选中的人》这一系列的纪录片后,收获很多,也很受震撼。
我首先了解了数学的本质,在第一集的时候,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数学,发现数学竟然是那么神奇又令人捉摸不透的东西。从一幅幅包含着历史岁月痕迹的画面中,我发现原来古时候每个地方的数学都是不一样的。苏轼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说,从不同角度来看,数学都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在纪录片中,还有许多“被数学选中的人”发表了他们对数学的看法。他们中有人说“只要你对一件事感兴趣,那么多难你都会想要完成。但是如果你不感兴趣,多简单的事你都会懒得做。”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在从今往后的学习中,我也会努力让自己对每一门学科都感兴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最后,在这个纪录片中,我对那些古代的数学家印象也很深。不管是阿基米德还是欧拉等等那些数学家,他们都有一颗热爱数学的心,其中,阿基米德就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认真的计算圆的周长,最终为数学献身。
这个纪录片也让我受益不少,我也会更认真的对待数学。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3近几天,我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记录片,名叫《被数学选中的人》。里面分享的一部分人,是被称为"被教学选中的人”,他们热爱教学,着迷数学,把数学作为自己的朋友,把研究数学作为自己的爱好。
这种人似乎受到了数学的眷顾。在片中,他们给我们讲解了人类对于数学研究的历史进程,讨论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讲述了数学与美的关联,谈讨了数学之难,怎么学好数学。
看完此片,我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是看清数学和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始渴求便能让我们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数学天性——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唤醒它。一旦认清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将会更容易理解数学的乐趣与实际用处。有人可能会说:那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又有什么用呢?它们又联系不上生活。确实,它们或许与当下的生活无关,但他们也许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有用。正如当初研究量子力学的人们,又有谁会想到它演化成了现在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呢?所以纪录片中说到:"在之前研究的数学、几何,所有都跟现在产生了关联。由此,科学家们推测,我们现在所研究的理论,在未来某个时间点,都会发挥作用。"
我很认同片中一位数学家说的话:"要让孩子们的逻辑,从思维上自发地认为一个理论是正确的,而不是书或老师造告诉他是正确的。”我认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体现自己的价值。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4上回说到,这次寒假,我们的数学老师喻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观看纪录片《被数学选中的人》,并每集都写一篇观后感。
《被数学选中的人》的第二集里,讲述了许多数学家攻克难题的故事。比如求出圆周率,证明费马大定律。
有些数学难题可能穷尽数学家的一生也未必有答案,但这些数学家们仍然皓首穷经,孜孜以求。
数学研究跟发明创造最大不同在于它的滞后性。很多数学难题被解答出来,被证明出来了,也未必就能对人类现在的生活能提供多大的帮助。
这会让数学家的工作看起来毫无意义和成就,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求快求实的社会里。
但数学并不是真的无用。很多数学的理论知识,往往要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才会被投入实际的应用中。
假如没有虚数,现代人就没有描述电磁场,假如没有数论,现代密码学无从诞生。
看完这集,我觉得数学家们真的是一群无名英雄。
有些数学家可能努力了一生,都看不到用自己的理论制造出来的发明。
也有些数学家甚至可能一生都没有研究出成果来。
但他们毫无怨言,就这样默默地用自己的生命在为数学大厦添砖加瓦,默默地为人类更好的明天而奋斗终身。
看完这些数学家的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
所以说我们要认真对待学习,这样才对得起这些无名英雄呐!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5这部纪录片共四集,每一集约25分。在第一集中,它回顾了数学从起源到现在的发展历史中、数学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在数次的失败和前赴后继的探索路上,一直在追寻着:数学是什么?数学的工作是怎样的?我们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数学大概是我们生命中最抽象又最实用的一门学科。它带给不同人的感受也大相迳庭。有的人甘之若饴,有的人恨之入骨。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当我们轻松的完成一次扫码支付时,数学的见识与实用在此刻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才意识到数学是有价值的。从小学生都会的加减乘除到复杂到全世界只有几个人能看懂的推理演算,从我们住的房子、用的手机、听的音乐,到物理、化学、天文、气象、经济等,几乎所有学科都是在数学的指导下实现和严谨的推演。然而总有一些人,他们对数学有着天生的敏感,始终被数学眷顾。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如此艰深抽象的数学才能孤傲地站立在科学的潮头,这部专题片把他们称为被“数学选中的人”。数学家说:数学的整个架构是人类在寻求万物规律时人为定义出来的。数学爱好者、研究者说:“数学有控制力、性感、纯粹、她的逻辑性很强,公式很美、比较浪漫的`、给人安全感”。但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数学代表曲折、深奥、枯燥、绞尽脑汁,并屡屡束手无策。为什么我们和这些对数学情有独钟的人感受如此不同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数学是如何在人类世界诞生和发展的。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6……此处隐藏3090个字……什么是抽象,抽象本质上就是参透宇宙万物的数学属性。你无法直接看到它,你可以发明一套新的数学术语来定义它,但是它就在那里,它刻画了客观存在的数学属性。”
数学是一种美学,理学。它很难,但就是这份难度造就了无数天才费劲最聪明的大脑。数学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虚无、最实在的“学”!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12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作为初中生的我们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证明题。同学们总抱怨,证明它们有什么用?证明几个算式和线段的位置关系的意义何在呢?同样,数学家们埋头研究,也许只是为了证明一个定理,或是研究数的一些性质。
它们看似是无用的,尤其对于普通人。然而我们回头去看,至今被证明的数学定理用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项研究是无用的,它们都成为了后来新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数学的无用就是有用,如果我们把数学看成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有用的都是已经创造出来的,无用的才是待开发待创造的。”视频里一位学者这样说。数学推论是一切理论的最核心,表面上的无用隐藏的是研究的最高境界。
回到数学家的研究内容。他们在研究时,也许并没有考虑他们的研究会有什么用,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纯粹的数学思考里。他们如此努力,甚至耗费人生中最宝贵的几年时光,仅仅是因为心中对未知的好奇。他们愿意在这样的事情上下笨功夫,也许最后的实际用处连自己都看不到。数学家这样的求索精神也值得我们敬佩、学习。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13作为学生的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本科,都接受着数学教育。大部分人经过时间的推移,他们脑中的数学知识也渐渐遗忘,而且生活中可以运用的数学基本上只有四则运算。我们十余年经历的数学教育究竟意义何在,它到底有何作用,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数学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数学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论证,都需要严格的内在逻辑和推理。
我们在漫长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随着难度的不断增加,我们的思维便需要更活跃,更缜密。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的逻辑思维模式逐渐建立,尽管最后忘记了那些具体的知识,最后保留下的就是数学学习影响到我们的东西。“多思少算。”做题最可贵的,是从一个条件推到另一个条件的思路历程。做完后回头去看,也许就是这么回事,但这段思考是对人最重要的。
数学带给人的,可能就是一种缜密的推理能力,一种在乎根据的宝贵品质,这种能力与品质悄然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若是没有从小的受到的数学教育,我们可能就无法通过逻辑做出正确的推断,无法为自己的判断立足,甚至影响到将来在社会上的生活。由此看来,数学教育带给人的力量,实在是不容小觑。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14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这世上最难以被人理解的地方就是它居然真的可以被人理解。”这个世界与我们连接的纽带就是被数学选中的人们,看似难以理解的工作,却从中诞生出了f=ma、E=me2等简洁美好的公式。
数学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可以说是它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如果没有牛顿的下=(CG·)/r,我们连大炮都打不准;如果没有密码学,不列颠空战也许纳粹就会获胜。我们构造出了整个数学体系,是我们逐渐摸索到的自然原本就存在的秘密的体系。
数学家们往往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遵崇自己内心对美的向往,但就是在不知不觉间,从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楔形的数学演化到混沌数学复杂代数,他们一层层剥开了自然的伪装。他们把人们丢掷出骨棒追逐野兽的原始时代发展到如今的机械社会。
那么数学又带给我们什么?或是说;我们能从做学逻辑中学到什么?
与数学逻辑很相似甚至相同的,我认为有搏奕学。数学对我影响最深的点也在这里。博弈是为了寻求生活中困境与冲突的最优解,这是博弈学中理性的一面,而对应在学数中就是它对问题或猜想的最优方案与步骤的严严谨性。而博弈中人们会尽量追求利益最大比--双赢,这是博弈学中感性的一面。对应在数学中就是它对美的追求。
在生活中,比如在为考试计划目标与提升时,数学的最优方案利于我合理估算出考试的最优情况。而几何对美与规律的追求与对抽象能力的培养使我可更好的寻找自然之美。
数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尽管它是虚构的,但它就像人的大臂,操控着小臂(物理)与双手(科学)一点点攥住宇宙的真理。正因为人们对未知的追求,才有被数学选中的人们点亮现代的火把。
被数学选中的人观后感 篇15这部纪录片有四集,分别是“数学是什么”“数学家们究竟在干啥”“数学教会了我们什么”“抽象的的巨人”。这几个问题,片中都有详细解说。在此我就不赘述了。只是谈谈自己初略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想法。
数学,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不管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购物,时间等,还是每个学生考试必考并且是大头的科目,数学在我们的一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我以前对于数学的浅薄认知。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其实数学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我们每完成一次支付,里面就有数学,人类认识宇宙世界,都是以数学作为工具。比如黎曼几何为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工具。记得高中的数学老师经常自豪地讲:“数学好,物理一定不会差。”这是有道理的。
数学很神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年级最简单的认识5。其实哪个孩子上学之前不知道这个5,知道数,也知道读写。那为什么还会要再教认识5呢?其实就是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5来。5个人,5个南瓜,5只小狗,5辆车。它们都是不同的东西,但是他们都可以用一个数字5来表示。这就是数学的神奇的地方。它很抽象,但是它可以很简单的解释这个世界。这部纪录片,给我打开了数学的另一扇门,让我看到了数学的神奇,数学的美,以及数学的天马行空。
但是数学也很难。这是我作为学了十几年数学的过来人的感受。今年高考后,听说高考数学“难出了天际”。数学到底难不难,面对这个问题,连数学家们都说当然难。因为难,所以要去研究。数学史上那么多的数学家愿意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去证明各种猜想,定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在这些研究上的一点小进步,有时候都是需要几代数学家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才取得的。这便是对真理的探索吧。有一个挺有趣的小故事,一位数学家因为失恋,准备zsh,他定好了zsh的时间,在他等待的时候,他恰好看到了另一位数学家证明的费马大定理,他发现这个证明中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于是他开始研究,结果错过了时间。有人调侃:数学关键时刻还可以救命啊。
那么,作为数学老师,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教育呢?我们的数学教育贯穿学生的求学始终,但是当我们走出校门后,数学留给我们很多人的最大用处就是四则运算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么久的数学?数学留给我们的真的就只有四则运算这类简单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喜欢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现在的小学数学课程提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教学,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刷题就行,它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研究”。所以,课堂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验证结果。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