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

时间:2025-10-02 10:45:21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读后感1

在工作之余,翻看汪大海、胡卫红编著的《跟老子学无为领导跟孔子学有为管理》拜读此书让我跟随汪大海的脚步走近老子的道家学。学完整个上篇,在感受到了思想家老子的聪明、睿智,被他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所折服。叹服之余,我不禁把老子思想与自己的组长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联系起来,进行了思考。得到一些启示,写出来以与老师交流、探讨。

体会之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你所说的规律既是规律,也不是规律。还可以进一步表述为:你可以运用你掌握的规律,但不可执迷于你掌握的规律。

“名可名,非常名”,书上虽没有直接解释,我认为:规律可以说清,可以说明白,但又不完全说明白。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你不说它也存在天地之间,你掌握它,描述它应用它,他就能成为万物的根源。

规律存在于实践一切事物之中,以人类的有限的智慧,不可能全然掌握,但我们仍然要利用自己的有限智能,尽可能掌握并利用它。作为年级组组长和班主任:将如何去掌握和利用规律呢,老子给我指出了道路:经验交感。组员们之间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家长交流、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家长和家长的交流。只要都充分的交流一切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

体会之二:

告别“伟人”时代

老子给领导者们指出了一条相反的路径——丢掉心中“伟人”的幻影,保持谦卑的姿态: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主,因为它们善处卑下之地,所以成了百川之主。

孤零零地耸立一峰,如何以低姿态容纳百川,汇集成海的空阔境界?

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知道自己的`渺小。人,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不妨以谦卑之心面向世界,将姿态放到最低。如此,就为容纳新知、容纳他人、容纳世界留出了最大的心灵空间,从而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让生命的价值放出最璀灿的光芒——虽然人生如流星般飞逝,但那一瞬间的闪光,也足以照亮整个世界。

读完这一段让我深深感到:做班主任要“心中有孩子。”“做领导,心中要有下属或职工”你和他们是平等的。在此我想从我的班主任工作来谈我的想法。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以己之爱,启动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精髓,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操。千万别忘记陶行知先生的告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们应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博学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善良的情感去熏陶学生,用宽容的胸襟去感化学生。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提高教育素养。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班里每一位孩子,尤其对于特殊生,我们更要倾注更多的关爱。在我们的课堂里,不应高高自居,应该俯下身来,静听孩子的心声。

体会至三:

“上善若水”,什么意思呢?老子的意思是说,圣人像水一样。在我们常人眼里,圣人应该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如同高山耸入云端,只可仰望、膜拜,怎么能像水呢?不可思议!然而,思想家老子把圣人比为水,则是看到圣人像水一样的品格(这正是我们常常忽视的!):水是柔弱的,“天下莫弱于水”;水是自高而下的,流淌不止;水是生命之源,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多么伟大啊!圣人就像水一样,从高处流向广大民众,滋养民众心田,与民众结合一体,打成一片,圣人之为圣人,缘出于此!

班主任又何尝不应像水呢?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也要有水的品格。班主任要像水一样,永远向下流淌不止,流向每一个学生,滋养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繁荣学生的精神家园;要像水一样,能容纳百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载着所有学生 ,驶向成功的彼岸;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用真挚的爱去善待每一个学生,使其茁壮成长,在奉献中体会班主任工作的快乐与幸福。

老子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我虽不能完全读懂,但是通过学习此书的通俗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的教育意识要在“有”“无”之间的灵活转换。管理和领导思想与方法也要在“有”“无”之间的灵活转换。至于怎么转换还有待于继续学习和研究,才能使自己的领导与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老子》读后感2

读《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无我的自然空灵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静里蕴含无限玄机。或许,没有读《老子》之前,我对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历史课本上——“无为而治,消极避世”。

在花费了颇长时间研读之后,掩卷之余,不免为自己先前那狭隘片面的肤浅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伟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澜不惊,但体察其深处,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隐幽的忧郁和痛苦之情。读罢此书,我能深深地、切实地感受老子也是热爱人世,关心人世的。与孔子采取的积极入仕以推行仁义不同,老子另辟蹊径,探究人与自然,人与道法,人与天地的内在关联,极力使人道符合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来求得自己的理想社会。唉!可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样,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圣人所重视。那怎么办呢?孔子选择了著书立说,论诗书,授弟子;而飘逸的老子,没有了俗世的羁绊,选择了更富历史传奇性的方式——夕阳古道,羸弱青牛,函谷关口,飘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中自由穿行),好比人的舌头和人的牙齿——当你老了的时候,坚硬的牙齿都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却依然存在。“柔能克刚”,这个现实的规律被老子三言两语揭示出来。又及五十八章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正在里面躲藏),这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提到的唯物辩证法的具体阐释,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灾祸”,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环境,却能相互地转换,或者说和谐地共处。行文至此,让我想到了“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祸耶?老子是浪漫的。除却对现实的讨论,《老子》里不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例如第四章、第二十五章里对“道”的描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是何物之子,它似乎先于天帝而产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有一物体,混然而不可分,在天地形成之前即已产生。它寂静而无声,空虚而无形!是唯一的存在,永远不会变更。它循环运行,永无止怠,可以作为天地的命 ……此处隐藏8908个字……“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老子》读后感8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我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传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学问都是生命的哲学,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这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是先知、诗人和圣贤的综合人格。他们透视现在,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读《老》、《庄》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老子所著。其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庄子》一书(庄子著,其名周,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是道家与道教的经典,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源泉。包含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语言风格接近,思想连贯,自成一体,乃庄子自著,是全书之核心。庄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美学精神。

“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东西,无形无状,混而有一。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母”,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道”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一个过程。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道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在这一历程中,潜在变为现实,否定变为肯定,空无变为实有,一变为多。同时,又伴随着相反的历程。在这里,相反相成的辩证公式决定了变迁的过程。“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动态统合。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宇宙真相与奥秘,是在层层偏见剥落之后才能一步步见到的,最后豁然贯通在我们人内在的精神生命中。

其实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甚至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化解人生之忧;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人与天地的合一。所以庄子要化解物形,才能作逍遥无待之游,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道家之“道”本体虽具有“自然而然”的特性,但在深层上仍具有价值、意义本体的含义。“道”成为最高准则和最后目的,“为道”即展开了道家人生价值的各种内容。庄子所主张的精神自由即以对最高本体“道”的冥悟契会为前提。

道家认为,个人应当追求永恒的逍遥与解脱。庄学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此身有限,吾生有涯。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天下,人要面对无限的时空、知识、意义、价值,这一“无限”令他不安。在熙熙攘攘的人世和各色人等的不同欲望之追逐竞争中,人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如何化解这些痛苦、困惑?庄子的人生哲学启迪我们由现实到理想,由有限到无限,这一自由观的背景是反对唯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这种平等的价值观肯定、容忍各种相对的价值系统的`意义,决不抹杀其他人的利益、追求,或其它的学派、思潮的存在空间。这样,每一个生命就可以从紧张、偏执中超脱出来,去寻求自我超拔的途径。人们从超时空的境界中还要再回到现实中来。到最高境界时,道家又以道为出发点地向下流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家理想也要贯注到现实人生之中。

“大道废,有仁义。”仁义礼法正是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家庭不和的时代,才成为社会的急需。老子在这里主要不是批评儒家,而是讲述道德仁义出现的背景。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子采取了追问的方式解释了从“公天下”到“私天下”的蜕变过程中,由于人们普遍信仰和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道”的旁落,而后才需要强调人之内在的“德”;内在德性的削弱,才勉力保留起码的怜悯心、同情心与推己及人之“仁”;总体的道德原则──“仁”的沦丧,才需要强调部分的道德原则和合宜、适宜的行为──“义”;义行的丧失,则只有靠外在的秩序、规范之礼乐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并维系社会,包括使财产与权力的分配秩序化。

《《老子》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