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子兵法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1孙武认为善战者首先是创造出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再伺机打败敌人。尽管有些时候,胜利已经可以预见,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强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造成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却总是先去交战而在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
当敌人过于强大时应采取防守的战术,采取防守是因为我方的兵力不足。而力量超过敌人时应采取进攻的战术,采取进攻是因为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需要把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需要把兵力用在出奇制胜的地方。会用兵的人,既懂得创造制胜的条件,同时明白用兵制胜的方法,因而成为整场战局胜败的主宰者。
经典佳句:“胜可知而不可为。”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2孙武认为用兵之“势”要理解“奇正”之术的变化运用。何谓“奇正”之术,奇是指变化多端、出敌不意的作战方法;正是指传统正规的布阵作战的方法。“奇正”之术需要视实际战况而灵活搭配运用,而“奇”更重要一些。孙子将进攻的节奏比喻为弓弩拉满时的形势,态势非常短促而险峻。所以将帅除了要懂得布奇阵、出奇兵,还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奇正”的战法。
正如奇正”关系,诸如“勇怯”、“乱治”、“强弱”,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人,给敌军一点好处,敌军很可能会上当所骗。当敌军发现恐怕是为时已晚,因为我方早已部署重兵来严阵以待。
所以善于指挥的人追求的是有利的“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因此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去早就相应的“势”。而他们所制造的“势”,就像圆石从很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无法阻挡。
经典佳句:“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3即使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书,然后,时间的悠久,历史的变革,并没有让这本两千五百岁的书籍与我们产生隔阂。然后,《孙子兵法》对笔者而言是亲切的。
印象中,与权谋有关、与兵法联系的文字,必定带有不可一世的冷漠,甚至有让人难以启齿的阴险。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的《孙子兵法》是热情的,是光明的,是激励人心的。
作为兵法,《孙子兵法》倡导“慎战”,第一篇《始计篇》便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战思想。第二篇《作战篇》便讲述了“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战争与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第三篇《谋攻篇》道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的至上兵法。
诸如此类的兵家思想,表面上在指导战争的进行,实则处处彰显和平的思想。在军事领域,世界处于和平状态,莫不因为《孙子兵法》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伟大兵家理论,才有不单纯以武力解决纷争的国际局面。而对笔者个人而言,《孙子兵法》是良师是益友,其书五千言,包罗万象,深入浅出。将许多对个人发展有利的道理揭露出来。生活就是战争——同人争,同天争,同万物争,同疾病争,还有同自我内心不合真理的意念争。台湾学者林英华在《孙子兵法》中提取出六十七条原理,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而在阅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笔者有了阿特伍德一般的感悟,“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我的藐小”,于是愈发激励着自我前行。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4孙武认为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超过凭借武力而屈服对方。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不战而胜才是好中最好。而要使自己百战百胜,需要很好的了解对方。因此,作者总结得出军事行动中最上的策略是用谋略击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的策略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孙武提出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就要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作战。
最后,孙武提出五条预见胜利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还是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根据敌我双方而配备兵力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有充分准备对付毫无准备的会胜利;将领精通军事,而己国君主不横加干涉的会胜利。
经典佳句:“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5孙武把将“虚实”定义为通过分散、集中兵力的战术变化影响战争形势从而打败敌人。它是上“势”的展开,讲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方法。
两方对垒,己方需要利用各种方法,迷惑、分散、甚至调动敌人的军队。书中列举了如诱敌深入、攻其不备、以逸待劳等作战方法,其核心主要是准确判断战争的实时态势,集中己方优势力量,进而分化对方从而赢得胜利。
因为每一次作战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尽相同,所以陈思布阵的方法应该要运用得更加巧妙隐蔽。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人们都知道我之所以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获胜的。
经典佳句:“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地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6《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书中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在后世被应用被实践,并且让实践者获得成功。在《孙子兵法》出现过后的几千年中,历史历经了多少场战争,又有多少猛将锐兵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古人用之于战,现代人亦可用之,用之于生活。
何为道?道乃明政。古时的战争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应当同民众一样有必胜的目标,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意志统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严明的政治,今之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却又灾难。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需要“道”的存在。这不禁又将我的记忆带回那段痛苦的时光,那段自豪的时光。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但是种。种不幸并没有打到我们,我们的领导人和祖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灾的场景令人感动。这样的上下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的体现吗?或许那段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那段往事让人难忘。
何为天,何为地?天乃天时,地乃地利。古时用兵作战不仅要靠军队实力,除了之前所说“道”之所用 ……此处隐藏13441个字……己的长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别人的长处。相比“知彼”,“知己”则更重要,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又怎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更可怕的是,当自己取得一点点成就时便忘记了深入分析一下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什么话都对,自我膨胀严重。其实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地了解自己。只有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会做到“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第四篇,论述了攻守之势,孙子认为,能够取胜的信号发自于敌,而不能被战胜的信号来自于己,为将者要让自己保持不可被战胜的防守之势,不被对方钻空子,又要善于发现敌人的“可胜之势”,及时地夺取胜利。其方法论意义就是,要使自己时刻保持充分准备,又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每个细节。反映在自己的部门工作上,就是要使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自己以前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对自己部门的干事们在以后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不让干事因为他所提出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而使他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孙子兵法》第五篇讲兵势,第六篇讲虚实,突出一个“变”字,随机应变,适时而动,以无尽的变化来扰乱敌人,使其摸不着头脑,从而克敌制胜。
第七篇论述的是“军争之法”。
第八篇讲的是九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便出自此篇。这一篇中,孙子列举了“五地”和五个“有所不”,指出了在各种地形和情况下应该采取的应变措施。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想说,在平时的学习、工作过程中也要如此。任何问题都具有其特殊性,我们只有找到正确、合适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生搬硬套。
第九,第十,第十一篇,分别论述了行军过程中的注意点和地形的利用,这些经验在古代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篇中孙子介绍了火攻,第十三篇中则介绍了离间计的使用。
《孙子兵法》原本只是一部兵书,但是到了现代,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兵书,里面包含的战略战术思想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而它富含的哲理也是非常深远的。它是一部千古奇书,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感受得了的,就如同品茶,得慢慢品味,才能品出其中味道。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20顾名思义,本是以“地形”为角度论述不同地形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以及相应采取的作战方法。
地形,是用兵打战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在古代,战争活动领域在陆地或者江河、湖泊,所以说地形在作战前制定战略要纳入考虑的必要因素。
孙武在本最后对地形的重要性做出如下表述。只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而不知道敌人不可以进攻,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进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然而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经典佳句:“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21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本兵书,相传是孙武所著,后由其子孙孙膑整理。该书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世谈兵之祖”,同时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它是美国西点军校参训军官必读的书。
孙武生活于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更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之际,阶级斗争激烈,诸侯国之间爆发战争。一方面,孙武借鉴以前人留存的思想资料作为这部兵书的起点;另一方面,孙武充分地吸收所处时代的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成果,如参考春秋五霸(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宋襄)的战事。虽然书中很多作战方式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今来说早已过时,但真正的瑰宝是在于其永不落后的战略、战术思想,一些基本的原则甚至渗透在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在商业竞争、体育比赛等领域广泛应用。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22那一篇讲的是蜀争夺汉中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公元215年,曹操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遂势力后,亲率大军进军汉中的张鲁,占据了汉中。汉中地处益州,曹操的进军汉中,使刘备感到自我在四川的统治权及其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发生了。刘备用“知迂直之计”转败为胜,迫使曹军退出四川。
我读完十三篇之后,明白了打仗不仅仅要有兵力,还要有计策。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我理解就是要明白自我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竞争谋个位置或者某个目标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你的同事中哪个最具有竞争力,对你最有威胁,他的长处是什么,不足是什么,然后衡量一下自我是继续与他争下去,还是另谋他就,还是韬光养晦,应对现实,调整为其他更实际的目标。
《孙子兵法》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就是道义,就是要坚持正义,做官要正直,这样你才能在道义上占有优势,才能上上下下都支持你,天就是天时,你时机没到,就不要急,就不要跃跃欲试,锋芒毕露,欲速则不达,你时机到了,接把握住机会,略做努力,一切水到渠成;地就是地利,位置与位置是不一样的,你在有利的位置上争取下一个目标就有利的多,反之则很吃力或者根本没有期望;将就是自身的潜力,没有潜力再好的天时地利也只能白白浪费;法则是工作方法,如何团结同事,加强群众基础。
《孙子兵法》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工作中也要灵活机动,善于创新,善于思考。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和同事之间相处,要靠自我的品德让别人信服自我,而不是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靠高压政策更不可取。
《孙子兵法》说:“主不能够怒而兴师,将不能够愠而致战。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能够复存,死者不能够复生。”工作中必须要制怒,想想经常在工作大怒,真就应好好改改了,因为怒而兴师最后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23“军争”是指作战双方之间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也就是获取战场的主动权。孙武认为要想取得致胜的先机,就要懂得把不利条件化作有利条件,好比如将迂回曲折变成直面平坦,也就是“迂回之计”。所以,谁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谁就能获得生理。所以用兵作战便需要使用“诈”,判断是否有利于未来而采取行动。
三军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因素,甚至可以影响到带领士兵的将领。军队初战,士气高涨;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士气就会回落;到了后期,士气就会衰竭甚至消失。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气焰嚣张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发起猛攻。
在这部军争中,孙武还阐述许多闻名于世的不朽战术:如“以患为利”,“后人发,先人至”,“高崚勿向,背丘无逆”,“围师以闕,穷寇勿迫”等等。
经典佳句:“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文档为doc格式